常  海拔与大气压
用  管道推荐流速
资  常用符号汇总
料  饱和蒸汽性质
查  换热系数推荐
询  常见物质粘度

专题检索 管理入口


法规规范   ◆设计标准   ◆材料标准   ◆部件标准   ◆制造修理   ◆基础知识   ◆综合专题   ◆通用设备   ◆行业综合  
◆ 综合专题>>综合专题>>你知道残余应力有哪些吗?
你知道残余应力有哪些吗?
全文链接       2021/10/28  


宏观残余应力

宏观残余应力又称为第一类残余应力,它是在宏观区域分布,跨越多个晶粒的平均应力。它的大小、方向和性质等可用常规的物理或机械方法进行测量。按残余应力产生的原因宏观残余应力可分为以下三种。

1.不均匀塑性变形产生的残余应力

材料通常由于加工的原因而引起不均匀的塑性变形,即材料不同部分的塑性变形量不相同,这样必然会在不同部分之间出现相对的压缩或拉伸变形,从而产生残余应力。滚压、拉拔、挤压、切削、喷丸等加工工艺都会引起不均匀的塑性变形。

2.热影响产生的残余应力

热影响产生的残余应力是复杂的。在加热或冷却的过程中,材料内部会存在温度梯度,由于这种不均匀加热或冷却造成不均匀的热胀冷缩,从而产生热应力。而当组织转变引起材料内部产生不均匀的体积变化时,则产生相变应力。由于热影响而产生塑性变形时,材料本身的屈服强度及弹性模量等力学特征值也要受到影响,从而也会影响应力变化。

3.化学作用产生的残余应力

这种残余应力是由于表面向内部传递的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而产生的。比如瓷器,它是在表面涂上釉子原料,然后加热形成釉子,由于釉子有较大的膨胀系数,冷却后在釉子上产生拉应力而发生龟裂。裂纹是有规律的,每条裂纹大都和另一裂纹互相连接起来,这种龟裂能使沿其垂直方向的拉应力消失。而泥土龟裂所形成的裂纹交角恰好为120°的星形裂纹。

钢材在进行渗氮时,表面会产生比体积较大的化合物层,表面便产生了很大的残余压应力。渗碳时也会发生类似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化学变化导致密度变化所造成的。


微观残余应力

微观残余应力属于显微视野范围内的应力,根据其作用的范围,又可分为两类,即第二类、第三类残余应力。第二类残余应力作用于晶粒或亚晶粒之间(约在0.01~1mm范围内),是在此范围内的平均应力。第三类残余应力作用于晶粒内部(约在10-6~10-2mm范围内)。

按照残余应力产生的原因,微观残余应力可分为以下几种。

1.由于晶粒的各向异性而产生的微观残余应力

这种残余应力包括晶体的热膨胀系数、弹性模量等的各向异性及晶粒间的方位不同而产生的微观残余应力。以晶体弹性模量的各向异性为例,铅的单晶体的弹性模量随晶体方位不同有1~3倍的变化,锌的单晶体有1~4倍的变化。绝大多数金属的弹性模量都具有各向异性,其弹性模量一般以晶体的<111>方向为最大,<100>方向为最小。在多晶体中,由于各晶粒的方向不同,即使所施加的外力是均匀的,各晶粒的变形也可能不同,此时若有塑性变形发生,各晶粒的塑性变形也会不均匀,因此必然引起残余应力。

2.由于晶粒内外的塑性变形而产生的残余应力

这种残余应力包括晶粒内的滑移、穿过晶粒间的滑移及双晶的形成等而产生的微观残余应力。例如,晶粒内有滑移变形,位错就会在晶界堆积,还可能穿过晶界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滑移,显示出折曲带等情况。由于位错穿过晶粒并不消失,因此这时也会在组织内不均匀地形成各种内部缺陷。这些就成为外力去除后产生微观残余应力的主要原因。

3.由于夹杂物、沉淀相或相变出现不同相而产生的微观残余应力

在金相组织内,当夹杂物、沉淀相或相变而出现不同相时,由于体积变化及热应力的作用,可能产生相当大的微观残余应力。

原作者:压力容器设计与研究
来 源:微信公众号
共有1055位读者阅读过

告诉好友

  • 上篇文章化学性质对异种金属焊接性的影响
  • 下篇文章你知道焊接残余应力是怎么产生的吗
  • □- 本周热门文章 □- 相关文章
    1.水压试验压力值问题[1183]
    2.《压力容器制造(含设计能力确认)许可鉴定评审实施细则》2019.10.9[1173]
    3.传热学 课件[937]
    4.热力学 课件[913]
    5.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886]
    6.YB/T 5310-2010 弹簧用不锈钢冷轧钢带[815]
    7.注射用水[714]
    热管理
    化工压力容器设计——方法、问题和要点
    不锈钢法兰必须用不锈钢螺栓是一个大误区
    HG/T 20519-2009 化工工艺设计施工图标识总汇
    法兰常用英文及缩写
    GB/T 713-2023 承压设备用钢板和钢带(2024.03.01执行)
    氟碳树脂与氟碳涂料
    资料主要来源于图书和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5585196@qq.com 删除   压力容器设计参考  【苏ICP备2021048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