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海拔与大气压
用  管道推荐流速
资  常用符号汇总
料  饱和蒸汽性质
查  换热系数推荐
询  常见物质粘度

专题检索 管理入口


法规规范   ◆设计标准   ◆材料标准   ◆部件标准   ◆制造修理   ◆基础知识   ◆综合专题   ◆通用设备   ◆行业综合  
◆ 行业综合>>行业综合>>纵观发酵罐产业现状及未来工作重点
纵观发酵罐产业现状及未来工作重点
全文链接       2015/5/20  


发酵罐设备较高的制作要求 专利名称:发酵罐的制作方法 生物工程产品包括生物药物、生物化学品、生物燃料、酿造食品(饮料等等),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这些产品的研究开发与制造,都离不开发酵罐,其规模由几升到上千立方米,用于工业化生产的发酵罐容积,近年来呈现越来越大化的趋势。但迄今所见到的发酵罐,内部结构复杂,配管和阀门过多,不仅罐内容易产生死角,增加清洗和灭菌的难度,而且操作麻烦,劳动强度大,能量效率低,易发生误操作、灭菌不彻底的问题,造成生产损失。通气、搅拌式发酵罐还存在气-液混合和传质不良的问题,影响生产效率的提高。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减少操作差错,提高能量效率和生产效率,本实用新型针别迄今发酵罐的缺点,对发酵罐及其配管的设计进行了改进。发明内容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强化气-液混合以及提高传质效率的发酵罐。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发酵罐,罐体内设有搅拌装置,罐体的底部设有连通该罐体内部的第一管道,位于罐体外部的空气管通过三通阀与该第一管道连接,在罐体的内底面上设有空气导流装置, 该空气导流装置的下端位于第一管道的正上方,空气导流装置的上端位于搅拌装置的正下方。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将通气的管道移到罐体的外部,空气入口和料口合二为一,并取消了分气分布管在罐体内的布置,代之以空气导流装置。由于在发酵过程中空气的持续流通,因而可以确保料口处无死角,不存料,不堵塞。通过空气导流装置,可强化气-液混合,同时引导空气至搅拌装置的下层搅拌桨,强化对空气泡的破碎作用,使空气不至于走短路(即未经搅拌破碎而直接上升),提高气-液传质效率。另外,通过搅拌装置的径向混合和轴向混合的复合型搅拌器,使气-液混合、液-液混合和传质的效率提高,且所需能量更省。以下结合附图和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发酵罐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为空气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为罐体,2为外盘管,3为内盘管,4为上层搅拌桨,5为中层搅拌桨,6为下层搅拌桨,7为空气导流装置,8为挡板,9为玻璃,10为分叉蒸气管,11为快开盖,12为压力表,13为空气管,14为物料管,15为排水管,16为排气管,17为高压蒸气管,18为搅拌轴, 20为排料管,21为预过滤器、22为精过滤器,23为电极口,24为三通阀,25为T型三通球阀, 26为蒸气阀,27为排气阀,观为取样球阀,29为取样管,30为第一管道,33为进气管,34为喉管,35为出气管,36为支架。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发酵罐,其主要由罐体1、布置在罐体1内部的搅拌装置和空气导流装置7、以及布置在罐体外部的管道构成,下面分别对每一部分进行详细说明搅拌装置设置在罐体1内,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27以及固定在该搅拌轴上的上层搅拌桨4、中层搅拌桨5以及下层搅拌桨6。上层搅拌桨4为水翼推进桨式的上层搅拌桨,例如窄长水翼浆HE-3、短翼浆MaXf0l-T、LagntninA315等,其剪切作用不强,主要作用是轴向混。中层搅拌桨5为弯叶或箭叶圆盘涡轮式的中层搅拌桨,中层搅拌桨5的主要作用是径向混合,这样利于使物料混合得更为均勻,它的功率消耗低于同样是径向混合的平叶圆盘涡轮式搅拌桨。下层搅拌桨6为抛物面叶或半管叶圆盘涡轮式的下层搅拌桨,下层搅拌桨 6具有很强的剪切力,主要用于剪切并打碎从空气导流装置输出的空气泡,而自身消耗的能量也小。通过三种形式的搅拌桨的组合,可以使发酵物达到较为理想的混合和传质效果,各层搅拌桨之间的距离以及下层搅拌桨6至罐底的距离按常规距离设计。在发酵过程中,通入压缩空气也是必要的一环,因此,在罐体的底部设置了一个连通该罐体内部的第一管道30,该第一管道为三通管。作为气体的输入来说,分为压缩空气输入以及蒸气输入。位于罐体1外部的空气管13通过三通阀M与该第一管道30连接,三通阀M为L型的三通球阀,该三通阀M上还连接一个排料管20。空气管上连接一个过滤装置,该过滤装置包括串联的预过滤器21、精过滤器22,在预过滤器21和精过滤器22上均安装有耐高温的压力表12,在预过滤器21前设置兼作空气阀和蒸气阀的L型的三通球阀,另外,在罐体上连接一个通入到罐体内部的高压蒸气管17,在罐体外壁上设有外盘管2,以及在罐体内设有内盘管3,外盘管2和内盘管3均通入冷却水,内盘管3通过L型的三通球阀连接一个排水管15,该排水管15接至贮水罐或凉水塔。空气导流装置7设置在罐体的内底面上,空气导流装置7将来自于第一管30道输出的压缩空气进行收集,并将发酵液吸入,然后对压缩空气以及发酵液进行收缩及混合,最后喷射至下层搅拌桨6进行剪切。空气导流装置7包括支架36以及空气导流管。支架36 由3至4根角钢组成,这些角钢的一端焊接固定在罐体内壁上,支架的另一端与空气导流管连接。空气导流管包括喇叭状的进气管33、喇叭状的出气管35以及位于该进气管和出气管之间的喉管34。将进气管33设计成喇叭状,是为了便于使从第一管道30输出的空气进入到进气管33中,同时也便于使压缩空气进入进气管33时将发酵液也吸入到进气管中。将出气管设计成喇叭状,是为了扩大输出面积,增加下层搅拌桨6与压缩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压缩空气的剪切效率。将喉管34布置在进气管和出气管之间,以及进气管和出气管均为喇叭形状,显然地,喉管34的管径要小于进气管和出气管的口径,喉管的内径为第一管道内径的0. 4-0. 8倍,进气管和出气管的管口内径为第一管道内径的1. 2-2. 0倍。正是因为这样的结构,当从进气管33输出的压缩空气和发酵液进入到喉管34时,在喉管内会形成一个收缩的过程,在该收缩的过程中,压缩空气和发酵液在喉管内进行混合,从喉管输出的气-液混合物在出气管中再次进行混合,这样利于提高气-液混合均勻度。为了进一步使气-液混合良好,出气管35的高度大于进气管33的高度。由于第一管道的作用不但让压缩空气通过,而且还让物料从该第一管道排出,因此空气导流装置的下端位于第一管道的正上方,即空气导流装置与第一管道的输出口之间是有间距的,而进气管33的管口与第一管道管口之间的间距也是由支架36来保证的。进气管管口与第一管道管口之间的间距为第一管道内径的0. 5-1倍。此外,为了获得下层搅拌桨6对出气管35输出的气-液混合物具有更好地剪切效果,下层搅拌桨6与出气管35之间的间距第一管道内径的0. 5-1倍。罐体1外设置一个物料管14,该物料管的一端与第一管道30连接,物料管的另一端与一个接种分配站连接。物料管不仅是排出物料,其还作为接种管,于是这个物料管与接种管合二为一,并连接到由T型三通球阀25串连组成的接种分配站。由于接种和打料不会同时操作,因而这种设计不影响工艺过程的实施。由T型三通球阀25组成的接种站结构紧凑,安装和维修方便,无死角,操作简单、灵活。接种分配站的一端连接另外的预过滤器 21和精过滤器22,这两个过滤器接用于收压缩空气,在发酵运转中保压,可避免频繁灭菌, 从而节约蒸气。接种分配站的另一端连接取样管四,在取样管四上设有取样球阀,取样时先用接种站上的压缩空气冲刷物料管14,这样取样时不用放料,取得的样品为实时发酵样品,避免取出管道内的存料,由于各发酵罐的取样操作不可能同时进行,所以这一设计不会造成操作冲突。T型三通球阀25的与一个蒸气阀沈连接,该蒸气阀通过管道通入到罐体1 内,这一蒸气阀通过该T型三通球阀25的切换,可用来对发酵罐灭菌,或对空气过滤器进行反向灭菌。本实用新型的发酵罐具具有以上结构外,在罐体1内壁处根据罐体容积大小以均勻的间距布置4块挡板8。罐体1内上方设置用于冲洗两块视玻璃9的分叉蒸气管10,该蒸气管在罐体1外的部分安装一蒸气阀沈,罐体1的顶部开圆形或椭圆形人孔及快开盖11。 罐体1的顶部设置一排气管16,在排气管16上设置有排气阀27,该排气阀的内侧安装耐高温的压力表12。在罐体1中部设有电极口 23。上述实施方式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作用,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作出的改动,均会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原作者:不详
来 源:网络
共有1203位读者阅读过

告诉好友

  • 上篇文章2021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分析报告
  • 下篇文章机械设计基础资料
  • □- 本周热门文章 □- 相关文章
    1.水压试验压力值问题[1183]
    2.《压力容器制造(含设计能力确认)许可鉴定评审实施细则》2019.10.9[1173]
    3.传热学 课件[937]
    4.热力学 课件[913]
    5.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886]
    6.YB/T 5310-2010 弹簧用不锈钢冷轧钢带[815]
    7.注射用水[714]
    ISPE指南目录(大约更新至2015)
    药品GMP2010 计算机化系统和确认与验证两个附录的公告(2015年第54号)
    QB/T 2967-2008 饮料用瓶清洗剂
    GB/T 19891-2005 机械安全 机械设计的卫生要求
    GB 15179-1994 食品机械润滑脂
    GB/T 14253-2008 轻工机械通用技术条件
    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资料主要来源于图书和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5585196@qq.com 删除   压力容器设计参考  【苏ICP备2021048014号-1】